高考护航与村超坚守:谣言为何总盯上这抹乡村活力?

  • 2025-06-16
  • 1

近期,贵州 “村超” 因暂停一周赛事引发舆论波澜。这本是一项为保障高考秩序的暖心举措,却被部分自媒体歪曲为 “足协干预”“赛事叫停”,甚至衍生出 “村超失去草根性” 等荒诞言论。这种将善意曲解为危机的行为,不仅伤害了榕江 38.5 万群众的情感,更暴露出网络谣言对基层文化创新的侵蚀。

一、停赛真相:高考护航的乡村温度

村超组委会 6 月 9 日发布的声明明确指出,赛事暂停一周是为确保高考期间考场周边环境安静。这一决定体现了体育赛事对公共事务的担当 —— 在这个常住人口不足 40 万的小县城,超半数群众都是村超啦啦队成员,他们深知教育对乡村未来的重要性。从 2023 年首届赛事起,村超便形成 “赛事为民生让路” 的传统,此前也曾因暴雨等自然灾害调整赛程,此次高考停赛本质上是对社会责任的延续。

值得关注的是,村超的人文关怀并未止步于停赛。组委会同步推出 “静音护考” 行动,包括调整训练时间、优化场地隔音设施,并通过社区公告、短视频平台呼吁球迷减少噪音。这种 “以人民为中心” 的办赛理念,恰是村超扎根群众、长盛不衰的核心密码。

二、谣言解构:流量狂欢下的认知陷阱

谣言的滋生往往与信息差相伴。此次风波的导火索,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的火爆引发的关注度转移。部分自媒体为争夺流量,故意将 “苏超” 与 “村超” 对立,编造 “足协打压”“资本介入” 等虚假叙事,甚至盗用 2023 年足协调研的旧闻断章取义。这种 “移花接木” 的操作,暴露出网络生态中 “标题党” 与 “蹭热点” 的病态逻辑。

高考护航与村超坚守:谣言为何总盯上这抹乡村活力?evo视讯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一些人对乡村文化创新存在固有偏见。他们难以理解,一个西部欠发达县能通过足球实现 “文体旅商” 融合发展 ——2024 年榕江旅游综合收入达 108 亿元,新增市场主体超 3400 家,这种 “村超模式” 打破了 “乡村振兴只能依赖输血” 的刻板印象,却也刺痛了部分人的 “优越感”。于是,谣言成为他们质疑基层探索的 “武器”。

三、价值重构:村超的三重生命力

面对谣言,村超用发展实绩作出有力回应:

  1. 文化生命力:从侗族大歌到苗族芦笙,从水族马尾绣到瑶族药浴,村超赛场成为 56 个民族文化的展示舞台。2024 年,全国 34 个省级行政区超 1300 支球队、全球近 50 个国家 1200 名球员来榕江交流,这种 “全民参与、全民创造” 的模式,让足球超越竞技本身,成为民族交融的纽带。
  2. 经济生命力:赛事带动效应持续发酵。2025 年前五月,榕江接待游客 241 万人次,同比增长 11.77%;非遗衍生品销售额突破 1600 万元,绣娘月收入从 1800 元增至 3000 元。更深远的是,“村超” 激活了县域经济生态,新增餐饮、民宿等市场主体 1850 家,形成 “足球 + 美食 + 非遗” 的全产业链。
  3. 教育生命力:校园足球 “班超” 联赛覆盖全县 60 余所学校,2024 年开展 2359 场比赛,“小胖墩”“小眼镜” 数量显著减少。榕江 “逐梦” 足球队已斩获全国青训冠军,并向贵州省 U12 女足输送三分之一球员,这种 “从田间地头到职业赛场” 的培养路径,为中国足球改革提供了基层样本。

四、治理启示:如何守护乡村创新火种

村超谣言事件折射出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层挑战:

  • 信息透明化:官方需建立更高效的舆情响应机制。此次组委会虽迅速辟谣,但部分自媒体仍持续炒作。可借鉴 “村超” 文旅局协作经验,通过短视频直播、数据可视化等方式,实时公开赛事动态与民生举措。
  • 法律刚性化:网络谣言治理需强化法律震慑。根据《网络安全法》等规定,对恶意造谣者可处 5 日以上 15 日以下拘留及罚款。榕江可联合网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关停违规账号,形成 “造谣必究” 的警示效应。
  • 参与多元化:发动群众力量抵制谣言。村超超 20 万啦啦队成员、1300 支参赛队伍,本身就是最强大的辟谣同盟。可通过 “球迷监督团”“网络志愿者” 等形式,构建 “全民防谣” 网络。

结语:

村超的魅力,在于它让足球回归 “快乐” 本质,让乡村找到 “被看见” 的路径。从 “村超” 到 “村 BA”,从 “村晚” 到 “村戏”,这些根植于土地的文化创新,正在重塑中国乡村的精神图谱。面对谣言,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澄清事实,更要守护这份来自基层的创造力。当 38.5 万群众用糯米饭、民族盛装和欢呼声筑起 “足球乌托邦” 时,任何谣言都无法阻挡这股乡村振兴的澎湃力量。正如榕江十年规划中所言:“小小的足球,大大的梦想”,这份梦想,值得我们用理性与善意去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