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办赛新典范!130 个 “世运空间” 亮相蓉城,开启可持续赛事惠民新篇
随着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成都世运会)进入倒计时,一项创新的 “节俭办赛” 举措 ——**130 个‘世运空间’** 正陆续向市民开放。这些分布在城市角落的运动与文化空间,不仅是赛事筹备的 “智慧结晶”,更将成为赛后全民健身的 “永久遗产”,生动诠释了 “简约、安全、精彩” 的办赛理念。
一、以旧焕新:130 个空间激活城市活力
成都世运会坚持 “能改不建” 原则,27 个竞赛场馆均为改建或临建,赛后将统筹利用向社会开放。在此基础上,组委会进一步挖掘城市 “金边银角”,通过新建改造体育公园 77 个、社区运动角 407 个、天府绿道新空间 830 处,打造出 130 个家门口的 “世运空间”。这些空间涵盖攀岩、跑酷、浮士德球等世运项目体验区,以及运动科普、文化展览等功能,例如天府公园的浮士德球场赛后将永久保留,攀岩岩壁计划搬迁至学校开设特色课程。
二、节俭密码:全链条降低办赛成本
成都世运会将节俭理念贯穿筹备全程:

- 临建利旧:2024 年成都国际乒联混团世界杯使用的临建板房在世运会期间继续作为功能房,省体育馆临建利旧面积近 500㎡;
- 资源共享:场馆中心在玉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 “乐动汇” 集中办公,节省租赁经费;超 2 万平方米棚房、帐篷等临建设施由赞助方免费提供,赛后回收循环利用;
- 设备复用:705 个攀岩座席、空调等设备采用 “能借不租” 原则,部分场馆灯光系统能耗降低超 50%。
三、全民参与:从赛事舞台到生活场景
“世运空间” 不仅是办赛载体,更是市民参与运动的 “入口”:
- 青少年培育:自 3 月启动 “送体到校” 计划以来,成都已在 120 所学校推广世运项目,组织青少年赛事 20 余场,超 4 万人次参与,跑酷运动甚至覆盖省内近 10 个市州的幼儿园;
- 社区互动:5 月起,11 场 “世运课程” 在社区展开,包括飞盘创作、自由搏击体验等,吸引亲子家庭、老年群体等多元人群;首个 “世运空间”—— 锦江区 R29 社区生活空间已开放,设置自由搏击拳台、世运知识科普装置等;
- 文化融合:“世运・天府文化艺术展” 邀请市民共创展品,结合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元素,将非遗与赛事文化结合,计划在世运会期间向全球展示。
四、长效价值:从赛事遗产到城市资产
成都世运会的 “世运空间” 模式,为国际赛事提供了可持续范本:
- 体育惠民:赛后场馆将向公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例如城北体育馆羽毛球馆惠民时段 3 小时仅收 12 元,省体育馆日常开设武术、舞蹈等培训课程;
- 产业带动:通过 “赛事 + 旅游” 模式,世运主题大篷车已串联四川 21 个市州,带动 200 余项文旅活动,超 20 万市民深度参与;
- 科技赋能:发布《科技赋能需求清单》,征集 51 项科技应用需求,涵盖氢能助力自行车、无人驾驶接驳等前沿领域,部分成果将在赛事期间落地。
成都世运会以 “世运空间” 为支点,撬动城市资源、激活市民热情,让国际赛事不再是 “一次性工程”,而是真正融入城市肌理的 “生命力工程”。正如火炬 “竹梦” 的设计理念 —— 扎根传统、节节向上,成都正以节俭与创新的姿态,向世界递出一张 “运动无限、气象万千” 的城市新名片。